北欧人对于新能源车的问题,在中国找到了答案

这个月,我去了趟北欧。

略显荒凉的道路、被白雪覆盖的树林,以及一天见不到几个小时的太阳。

这种人迹罕至的错觉,不禁让人从一出机场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能够在被公认为是世界工业融合最为密集、竞争最为激烈的汽车产业中,硬是挤出来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走访一周之后,我们似乎找到了北欧人的答案,在确立自己地位的时候,他们拥有了安全这个标签。

的确,崎岖的地形、常年冰封的路面,偶有穿行的麋鹿,甚至经常全家一起出行的场景,都是北欧人重视汽车安全的原初自然条件。

而在我们观望北欧时,北欧人也好奇地在中国人身上寻求着答案。

这次出国的目的,是帮北欧人讨论如何能在中国这个第一大新能源市场卖好电动车,以及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全新产品,在讨论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焦虑——一种「到底应该如何造好新能源车」的焦虑,对于这个问题,他们过往的经验似乎失去了魔力。

其实,有没有一种可能,新能源车的未知秘密,其实就藏在过往的记忆里?

北欧人可能是最早意识到,做好汽车安全,是需要一个外部动力的。在绝大多数人看起来,汽车安全似乎只是一个工程问题,但在汽车厂商看来,它更是一个经济问题。想要做好汽车安全,除了意味着要兴建无比昂贵的测试场地、要进行多轮实车测试之外,也意味着整车制造中要使用更多的安全结构材料和安全配置,对于「把成本意识抠到每一颗螺丝上」的车企来说,实在是很难在主观上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于是,汽车安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了「应试教育」,在上世纪 60 年代,北欧的某主机厂在一次内部对比测试中发现,把 8 个品牌的符合当时安全标准的车,进行副驾驶一侧的碰撞测试的话,就只有 2 个品牌能够通过测试,原因是当时欧洲测试标准之中,仅考核主驾一侧的碰撞条件。

这最终促生了北欧的第三方测试机构,这些机构比当时的政府标准测试项目更多更严苛,他们从市面上直接购置车辆,避免主机厂的人为作弊,同时,他们还会定期收集当时真实的事故案例,从各起真正的致命事故中,找到汽车安全的盲点。

可以说,这种专业、负责任,能够切实打通消费者和汽车厂商的第三方测试,最终促成了北欧乃至整个世界对于汽车安全意识的觉醒。

而同样,想要做好新能源车,同样需要了解尽可能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模拟尽可能多的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并沟通尽可能多的新能源汽车用户。

转转地球仪,似乎最适合做这件事的中心,在中国。

原因有三:其一,中国似乎拥有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车产品矩阵,本身中国在这轮智能电动化的变革浪潮中拥有最多的新创品牌,而无论是传统中国品牌还是海外品牌,都已经把代表自己实力的新能源车型投放到了中国市场;其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新能源车用车环境,中国本身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环境多样,各地对于新能源车用车的支持性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差异,都给新能源车制造了不同的自然社会考验;其三,中国拥有最多的新能源汽车用户,到 2022 年前三季度,全国保有量达 1149 万辆,平均每售出 4 台新车,就有 1 台新能源车。

能源动力、车辆结构、人车交互的巨变,让消费者呼唤全新客观的评测体系,也给了一套评测体系不断吸收场景条件,完善成长的良好市场环境。

而就在我在北欧行走的时候,在相近维度的中国北国大地上,又一场颇为浩大的,涉及了 60 款纯电、插混、增程及燃油车型的严苛测试,正在内蒙古牙克石和根河之间共计 60 万平米的冰雪场地上展开。

这场「极限测试」,共分续航、充电、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性能、空间等 6 大维度,其中很多测试项目,是将用户关心的新能源车痛点,真正逼到了极限来做,让很多用户平时只能假想的话题,以真实数据的形式占到了答案。

比如,测试当中进行了极度低温下的续航和充电测试。测试人员将车从呼伦贝尔牙克石一路行驶至中国最冷的城市根河,全程 341 公里,并始终保持 50km/h 以上的平均车速,可以说是极度严寒下的长途 + 高速了,在这种情况下,会对新能源车的三电效能进行最难的挑战;而在电池为 0 的情况下,他们将车在零下 15 度之下进行快充补能,同样考验整车的制造品质和电、热管理策略。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测试当中,还对 60 款车进行了 24 小时冰冻挑战,所有车辆在低温中静置 24 小时后,统一进行启动、控制的比拼,这对于整车可靠性和稳定性,都是一次彻底的摸底,同时也侧面验证了新能源车能否满足我国广大北方地区用户在冬季的实际用车需求。

而新能源并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更迭,一定意义上,它是整个驱动方式数字化的革新,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带来了对于整车驱动更细微、更精准的调校和控制。因此,在这个测试之中,还加入了冰雪加速和爬坡测试。在-15 到-10 摄氏度的情况下,测试车辆全力输出从 0 加速到 100km/h 的成绩,无疑让电驱系统的稳定性难度倍增,而在高达 37.5 度的坡面攀登的时候,会对车辆的四驱控制提出超越传统越野车难度的挑战。

用户对新能源车的关注,也正逐渐拓展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芯片算力等全新领域。测试当中,还进行了对冰雪路面和暴雪天气下车辆的辅助驾驶能力的评比,顺带进行了对于各项主动安全能力配置的测试,这为消费者对于新技术应用的边界找到了维度,也让用户大大增加了对于新能源车技术上限的了解。

如此全面甚至有趣的测试,最终一定得到了大量详实而宝贵的测试结果,以上述测试细节为例,我摘录一些结论放在这里:

「结果显示,所有新能源车平均续航达成率 48.5%,平均续航里程 268 公里,相比 2021 年有一定提升。其中,国产车型平均续航达成率 49.1%,包揽达成率前三名,合资品牌车型仅为 45.8%。同时,国产车型快充至满电的平均时间为 107.1 分钟,相比合资车型的 162.3 分钟也具有明显优势。

严寒天气下,新能源车的可靠性备受关注。测试显示,经历-30 ℃冷冻后,95% 的新能源车型都能正常冷启动,7 款出现车窗玻璃和门把手被冻住的问题,3 款车空气悬架出现故障。据统计,整个冬测过程中 38% 的新能源车出现各类问题,但大部分都能够在短时间恢复。

在冰雪辅助驾驶测试中,懂车帝设置了日夜间扬雪测试等多个项目。结果显示低温会对辅助驾驶的功能稳定性有影响,但搭载激光雷达车型的表现普遍较好。而在 37.5 度坡道测试环节,SUV 冰雪爬坡能力整体好于轿车,电驱系统相比马力更重要。」

终于到了揭晓答案的时候,上面描述的这个创新的测试体系,来自懂车帝,来自懂车帝发布的「6+2 新能源汽车评测体系」

懂车帝做这件事,虽然顺理成章,但也不得不说是充满魄力。

说顺理成章,是因为懂车帝一直是中国媒体中坚持实测频率最高、难度最高的一家,从 2019 年至今短短的 3 年里,懂车帝已经累计测试超过千款车型,因此,懂车帝自然需要升级成更成体系、更大规模、更具极限性和代表性的测试标准,不断迭代升级自己的测试手段。

说充满魄力,除了说懂车帝需要为了搭建场地、调度车辆、购置测试设备花费不菲的投入外,更难的是懂车帝还需要坚守第三方客观求实的角色,敢于用实际数字揭露具体车型存在的实际问题,这在中国汽车媒体当中并不多见。在这次测试中,懂车帝实测所有车辆均为自购或租用,并对测试过程进行了完整视频记录。此外,测试工作人员均具有 300 次以上的测试经验,保证了数据的客观准确。

懂车帝的这次测试,乃至完善后的测试标准,为中国汽车行业乃至全球的消费者都提供了一次全新的评价视角,在这次以及往届测试中出现的一百余款车型的详细数据,将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参考。

近期数据显示,懂车帝移动端 DAU 已经超过 800 万,其中新能源汽车用户占比也已超过三分之一,由本次测试引发的用户讨论和痛点,也会反哺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产品定义和参数标定,提供更多的指导意义。

在我刚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我曾经被一则北欧品牌汽车广告所打动,广告词上曾写着,关上车门是北欧,打开车门是北京。

而如今,我们或许已不必再劳心寻找终极造车的答案,新能源车的未来,在中国打开懂车帝,就能看见。

原创文章,作者:超级充电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ydao.com/12210.html

(0)
超级充电站超级充电站
上一篇 2022年12月16日 21:08
下一篇 2022年12月16日 23:36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