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6 日晚,大众集团官宣与小鹏达成合作,给行业投下了一颗震撼弹。消息一出,小鹏汽车股价直线飙升超过 40%,连带着其他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股价也高歌猛进。身边早就握有小鹏股票的业内人士,一个小时就净赚了「20 万元」,可谓是盆满钵满,令人嫉妒。
给还不了解消息详情的朋友们科普一下,此轮合作,大致包含三个要点:
· 首先,大众集团将与小鹏联手推出两款 B 级电动汽车,预计于 2026 年开始投产;
· 第二,大众集团将耗资 7 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 4.99% 的股份;
· 第三,大众集团以观察员身份获得一个小鹏汽车的董事会席位。
主流媒体定调“胜利”
如此深度的合作,不仅在国内车圈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海外也吸引了一波关注。毕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坐全球头把交椅,海外的主流媒体又岂能放过这样的重磅新闻。
今天我们就走马观花地领会了一圈海外主流媒体的意见。总的来说,大部分媒体因为对中国车企的了解有限,主要就是报道了官方消息、回溯了部分客观事实,不过最有话语权的财经媒体,比如彭博社、路透社和英国金融时报,就在客观陈述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分析,主要着眼点是投资人最关心的两个问题:
1. 大众与小鹏合作是基于什么样的利益点?
2. 两家合作的前景如何,到底最后会造就「大鹏」还是「小众」?
所以,大众和小鹏是怎么看对眼的?首先定调,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这家德国车企目前在中国市场面临着一定的销售压力——这可是它最大的市场,而在中国迅速崛起的新能源汽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机;对小鹏而言,它是整个中国汽车生产商的代表,这次合作意味着,中国企业从「向外国伙伴学习」转向「利用中国的自有技术和设计来帮助外国伙伴发展」。不得不说,彭博社给出了一个很高的评价,这也许代表着,中国新能源车企真正开始获得全球主流的认可,而这是过往的中国制造所不敢想象的。
英国金融时报甚至引用分析人士称,这代表着德国大众集团承认他们无法在中国市场上与本土的新能源车企竞争。
路透社则给出了更细致分析:小鹏通过股权交易获得了一笔 7 亿美元的资金,还能得到大众集团在供应链上的帮助,来提高产能和缩短交付周期。此外,小鹏的平台和技术的知名度也会因为跟大众集团的合作而得到提升。
在两者合作的前景方面,路透社比较看好,报道直截了当地表示:「大众集团将与小鹏汽车合作生产两款面向中产阶级的产品,他们将用上大众的车标,但内在则使用小鹏的软件和自动驾驶技术,这对小鹏这家成立还不到十年的初创电动汽车公司来说是一场胜利。」报道还认为,大众将能够借此完善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布局,因此在其他本土竞争对手和特斯拉面前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有趣的是,目前似乎并没有报道谈及这个事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以及他们是否认为这是一个跨国车企与中国本土车企合作模式的新开端,也许是因为消息过于爆炸,行业还需要一些时间慢慢消化。
海外网友众说纷纭
除了外媒的严肃报道,大众与小鹏的合作也激起了海外网友的一番热烈讨论,可见消息触达之广。吃瓜围观了一天之后,我们发现,网友如何评论这次合作双方的得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友自己对小鹏汽车的了解程度。大众汽车历史悠久,在全球各个地区都是赫赫有名的车圈大佬,海外网友们张口就能评价几句,而小鹏对他们来说,只能算是「新生牛犊」。所以也可以理解,海外网友对小鹏在技术积累上的超前优势,确实是知之甚少。两种认知基础就决定了网友发言的角度和态度。
比如,这位对小鹏汽车有一定了解的网友,就表示小鹏在产品上拥有不错的实力,能够帮助大众集团推出新车后在欧洲和中国市场取得成功。
而这一位华人博主显然对小鹏汽车了解得更加深入,能够准确地说出小鹏汽车在软件层面、智能座舱层面的技术优势,也因此给出了更加大胆的观点:如果大众集团继续完善硬件,并得到小鹏在软件上的帮助,他们将改变游戏规则,「其效率甚至可能超过(Model)Y」。
来自日本的网友似乎是这次讨论中更激动的一方,可能是日本的汽车巨头早就和来自中国的新能源巨头比亚迪达成了合作,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到传统车企和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合作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快速转型和推出好产品。
这位日本网友用最简单粗暴的发言表达了对这次合作的认可,「我都想买一辆(搭载小鹏技术的)大众汽车了!」
这一位日本网友则认为,小鹏已经成为了赫赫有名的电动车制造商,大众和小鹏的合作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更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日本网友,借此契机表达了自己对日本汽车产业的悲观态度,认为日本汽车品牌已经被中国的竞争对手「吓得目瞪口呆」,比欧洲品牌的处境还要艰难。有意思的是,国内也有汽车博主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以大众集团为代表的欧洲汽车品牌更积极地拥抱电气化、智能化,日系品牌在对比之下就显得有些犹豫了。
在这些网友口中,不只是日系品牌令人失望,哪怕德国品牌(其实说的就是大众)也是如此。有网友直言「距离小鹏收购大众还有多远?拜拜德国车企」,不过听起来更像是恨铁不成钢的气话。
抱有这种观点的网友还不是一个两个,看来这些年传统车企在电气化转型上的保守,的确让一些粉丝感到了不满。
既然有看好合作的,自然也有不看好的。上文提到,很多海外网友对小鹏这个品牌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不看好这次合作。比如有网友非常直接地说,他认为这次合作「更像是小鹏在乞求大众(来达成合作)」。
另一位网友则说得稍微委婉一些,表示他担心小鹏汽车会通过和大众的合作「窃取」大众的技术。显然,这些都是海外许多人固有的对「中国制造」的偏见。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言论很快就遭到了其他网友的反驳。后者指出,小鹏的电动车技术领先大众很多年,所以这个关系应该是反过来的。
更为理性的网友,则对大众和小鹏的合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双方交换条件的独到看法。比如这位网友猜测:「(小鹏)G9 在三年后(2026 年)便会过时,因此大众想得到的是小鹏的技术;而小鹏得到的,是进入欧洲市场的门票。」
这个猜测,还真的有一定的道理。大众希望通过合作获得小鹏的技术支持,可谓是路人皆知,但小鹏希望借助大众进入欧洲市场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是合理的,但确实没有太多人提起。主要原因可能是,大众和小鹏的联合声明中并未提到新车会在中国以外的市场销售。当然,声明中也没有排除出口的可能性。
网友对合作本身众说纷纭,对合作的前景也并非一致看好。有一派网友认为,在最关键的高阶辅助驾驶(或者说自动驾驶)赛道上,毫无疑问大众希望借助小鹏的力量给消费者带去更好的体验,但说到高阶辅助驾驶,特斯拉更值得信任,因此,哪怕得到小鹏的帮助,大众汽车在该领域上的体验也将无法超越特斯拉。
「没有自动驾驶技术的电动汽车公司价值为零」,看来这名网友是特斯拉的死忠粉了。
「他们不得不联手与特斯拉竞争,但还是会失败」。
驾驶过小鹏汽车的朋友们都知道,小鹏当前搭载的最新版 XNGP 辅助驾驶系统已经能够提供相当出色的体验,完全足以应付城区到高速的各种路况,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辅助驾驶系统。但对于小鹏来说,要走向海外市场,成为全球品牌,就需要直面这些「偏见」,想尽办法让更多人了解和尝试使用小鹏的技术,这是中国车企必须走的艰难但必要的一步。
关键转折,积极开端
综观全球舆论,主流媒体的评价意味着,海外的车企以及产业精英,已经从宏观的层面认知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无论是此次事件的主角小鹏,还是蔚来、理想等其他的新能源车企,都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对欧美等老牌工业国家而言,这股力量既是威胁,也是机会,他们希望通过合作探求中国的新技术,继续在需求旺盛的中国市场分一杯羹,中国车企则可以借此,进一步深入全球的汽车供应链,并借助这些老大哥的势力,大力提升海外知名度,进入更多的海外高端市场。这确实是一次互利共赢的合作。
当然,中国企业想要进入海外高端市场,向来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看步履蹒跚的中国手机,就可知其中艰辛。此次合作引发的外国网友评论,生动地反映了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的理解程度之低,语言隔阂、地理阻隔、历史偏见、中国威胁论……这一切都影响着关键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观感,与外国车企的联姻当然有助于扭转这种局面,但更重要的,还是中国车企的硬核技术和对外讲故事的能力。已经有外国人承认中国的技术更好,这甚至就已经算得上是一个玫瑰色的开端了。
多年后,当我们回首,这一定会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创文章,作者:超级充电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ydao.com/17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