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科技 MAXIPILOT 1.0 即将量产:消费者用得起、愿意用的智能驾驶系统

自动驾驶是汽车「新四化」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仅主机厂在努力搞研发,还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公司。其中,最有名气的一家就是英特尔旗下的 Mobileye。

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相关科技公司给自己取名字的时候,总是会和「 Eye 」这个单词过不去。这不,前几天超级充电站刚刚报道了国内厂商 MINIEYE 涉足智能座舱的消息,最近又收到了另一家厂商智驾科技 MAXIEYE(下称 MAXIEYE)的活动邀请。

「这真让人有点大眼瞪小眼的感觉啊」,接到邀请的时候,我们有同事这样调侃到。

调侃归调侃,仔细研究了下 MAXIEYE 的背景信息之后,我们能发现这家公司的来头并不一般。

MAXIEYE 于 2016 年成立,专注智能驾驶视觉感知系统创新,为合作伙伴提供辅助驾驶(ADAS)和自动驾驶(AD)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该公司成立初期,并没有直接选择进入更被媒体、公众关注的乘用车自动驾驶辅助技术研发,而是选择更稳妥、务实的业务模式:为商用车提供解决方案。

这其中还有相关行业法规背景—— 2017 年国家《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JT/T 1094-2016)标准开始实施。该标准对商用客车装备前撞预警系统(FCWS)、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S)和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等分别提出了强制安装时间点。

在法规推动下,国内客车企业纷纷开始了从预警到制动功能等 ADAS 系统装车的进程。MAXIEYE 正是敏锐地把握了这个市场契机,与宇通、金龙等头部客车企业进行合作,在 2019年 已拿下了国内商用客车 ADAS 系统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

随后,国家对重型卡车的相关技术标准在 2020 年 9 月开始落地实施。当年,MAXIEYE面向商用卡车前装ADAS市场就取得了单月出货数万套的良好成绩,全年出货量达到十多万套,并与排名前十的卡车厂都建立了量产或项目合作关系。

接下来的故事不难猜,有了商用车市场的积累,MAXIEYE 自然要着手准备进入乘用车市场。

于是,在 10 月 19 日举办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MAXIEYE 宣布其首款面向乘用车的智能巡航功能产品 MAXIPILOT 1.0 即将量产,今年将率先在 2 款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上搭载。

MAXIEYE 官方对于该系统的描述也显得颇为务实:聚焦 10 ~ 15 万级别的乘用车车型,提供场景覆盖结构化公路、城市道路,支持 LDW、LCC 、 ACC、FCW/PCW+AEB、TJA、HBA、TSR、TLR、SCW、DDW、ILC 等 ADAS 辅助功能,达到 L2 级自动驾驶水平。

最终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用得起、愿意用的智能驾驶系统。

「用的起」,自然是突出 MAXIPILOT 1.0 的高性价比。

MAXIEYE 表示,坚持技术独立实现成本自控。该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全栈核心技术,不依赖国外的昂贵技术,大幅降低成本,其核心优势包括:

  • 从感知、融合到决策规控全栈自研带来的图像级原始真值、泛化性场景理解,大幅降低感知与规控跨平台研发产生的误差叠加,更好地为客户实现定制化产品。
  • 使用视频流(多帧)等图像分析技术,在三维场景构建的基础上引入时间维度的分析,实现从三维到四维感知的突破,实现纯视觉测距测速、稳定全局目标跟踪,更好地助力智能驾驶系统级产品的集成开发。

翻译成人话,MAXIEYE 走的是类似特斯拉自动驾驶「算法派」的路子,最大限度地挖掘小算力芯片、单一传感器的性能,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成本优化。

「愿意用」,则是提供「更懂中国交通场景的 ADAS 解决方案」。

MAXIEYE COO 杨腾飞在介绍该系统优势的时候,以常见的 ACC 自适应巡航功能做了一个类比。他表示,如今车主常常会发现使用 ACC 反而会比自己开车还要累。而这是因为面对加塞车辆、「鬼探头」等中国特殊交通场景时,市场主流的 ADAS 系统并不能很好地做出应对,会引起车主更多的焦虑。

而 MAXIPILOT 1.0 系统则对大量国内道路场景数据进行了优化和验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开发更懂中国路况的全栈技术方案和 AI 神经网络模型。同时,MAXIEYE 将和主机厂商进行深度协同,以数据反哺算法,通过 OTA 升级持续解决极限场景系统难题,为消费者打造真正体验好、愿意用的智能驾驶系统。

当然了,至于 MAXIPILOT 1.0 能否真的像官方所描述的这样优秀,咱们还得等到系统量产装车之后的实际表现。

除了 MAXIPILOT 1.0 系统的种种优势,在 MAXEYE 高层演讲的言语之间,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行业动态相关的话题。

一个,是汽车产业链分工布局的转变。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分工是一个金字塔的形式,上面是整车厂,下面是 Tier1、Tier2。

而如今,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崛起,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分工正逐步转变为「圆桌式」——整车厂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关系,正从自上而下供应商关系转变为「圆桌讨论」,共同探索技术创新的模式。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则是对自动驾驶「终局」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完全无须驾驶员的自动驾驶时代早日到来,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乐观。

这就像烧开水,水要想烧开,必须要烧到 100 摄氏度,哪怕烧到 99 度也不会沸腾。这非常类似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的关系,只有做到了 100% 的场景覆盖,才能是完全自动驾驶。

在谈到这个 100 度和 99 度的差别的时候,MAXIEYE 高层有一句「金句」:「即使是自动驾驶行业安全问题 Corner Case 的万分之一,但一起事故落在个人头上也是百分之百。」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曾经大学课堂上的那句「新闻的真实性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恐怕「完全的自动驾驶」也会是这种情况。

相比之下,与其关注虚无缥缈的 L5 级自动驾驶功能何时能够实现,厂商们不妨把更多的经历放在让消费者愿意用、用的爽之上。

这么看来,MAXIEYE 选择的路径是走对了。

原创文章,作者:超级充电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ydao.com/4493.html

(2)
超级充电站超级充电站
上一篇 2021年10月20日 21:08
下一篇 2021年10月25日 18:14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