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8 日上午,小鹏与滴滴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小鹏股价开盘即涨超 14%。
通过此次合作,小鹏将获得代号 MONA 的新车型项目。这是一辆目标售价为 15 万元区间的 A 级智能电动汽车,预计 2024 年开始量产,届时会以全新品牌进入市场。
背后,小鹏汽车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 3.25% 的 A 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滴滴将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
同时,小鹏会成为首家获得滴滴生态体系全面支持的整车企业,滴滴为 MONA 提供包括智能座舱、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的支持。
小鹏和滴滴双方,还将围绕车型运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建设、Robotaxi 以及国际市场方面展开合作。
新车型、新品牌、新模式,找回节奏的小鹏给自己又开辟了一条新的路。
滴滴造车曲折万分
这一切,要从滴滴曾经描绘的,一出颇为「性感」的出行平台故事说起。
在 2021 年递交的招股书中,滴滴表示当年整个平台掌握了超过 4.93 亿个活跃用户,在 2021 年 3 月 31 日的 12 个月内实现了 4100 万次日均订单。滴滴当时预估,全球共享出行渗透率会在 2040 年增长到 23.6%。
在滴滴看来,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会在共享出行增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平台亲自下场打造业务能将收益最大化。于是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占到了滴滴四个核心战略板块中的两席,近三成融资额也将用于此。
早先滴滴选择与整车企业展开合作,滴滴作为需求方深度参与研发定制,车企来完成车型的落地制造。滴滴就曾和理想汽车基于理想 ONE 同平台打造定制车型 D1 Plus,最终因避嫌投资关系而流产。
最终滴滴在 2020 年 11 月发布了与比亚迪联合打造的 D1,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滴滴首款定制网约车。D1 是有着 A 级车尺寸的 MPV,搭载电滑门、一键接单等针对性配置,预留自动驾驶数据收集接口,NEDC 续航 418km。
D1 最初采用面向网约车司机租赁和销售的方式投放市场,在上市之初可以看到与滴滴平台结合紧密的诸多动作,但仅仅一年后声量便不如从前,缺乏来自平台的更多投入,比亚迪则开始将该车型带到零售市场,D1 后继乏力。
2021 年初,滴滴在经历以上两款定制车项目后,决定掌握更多主导权,开启了代号「达芬奇」的造车业务。项目团队一度接近 1700 人规模,也传出过滴滴收购国机智骏获取资质的消息。
造车让滴滴投入了「大几十亿」,钱烧得痛快,却挡不住造车是个吞金兽。根据招股书信息,滴滴 2021 年第一季度的 67 亿元人民币运营亏损相当于 2020 年全年的近一半,同期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6% 来到 18.62 亿元。
同时,由于天然的行业周期限制,新车无法像互联网产品那样快速问世,这也让滴滴掌舵者耐心逐渐消磨殆尽,程维最初还每周投入两个全天参与开会,之后变得越来越少。
时过境迁,在滴滴 App 于 2023 年回归应用市场分发后,滴滴需要重新找到更为均衡的营收。而就如大洋彼岸 Uber 曾经所做的,砍掉依赖现金流的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研发业务,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不过,为网约车打造专属车型仍然有其必要,比起彻底放弃,再度找个合作伙伴来完成定制车愿景,是更符合滴滴利益的结果。当然这次,历尽沧桑的滴滴对于合作伙伴的要求比当年高了:会足够投入但又不会过分强势,产品可以足够低成本但又不会困于低端,最好在整车制造、电子电气架构还有智舱智驾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从这个角度看,用数款车型证明过以上几点的小鹏,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双方没有为此次交易支付现金,就让滴滴保住定制车的前提下甩掉造车,让小鹏有了推新车型和新品牌的可能。
根据双方表态,此次交易可能暂不涉及目前已经运营了 100 多辆车的滴滴无人驾驶业务。
小鹏得到另一种可能
最表面的一层信息,是小鹏即将获得一个接近完成的 A 级车产品,以及相关的核心人员团队。
扶摇架构发布会上,何小鹏提到了 2025 年布局超 10 款车的愿景,前不久的财报电话会中,他本人表示对推出有竞争力 15 万元的全自动驾驶汽车改变了观点。MONA 或是催化剂之一。
小鹏接手后完成的 MONA,将引入小鹏 XNGP 和电子电气体系,以及来自扶摇架构的部分能力。滴滴会参与到面向出行的销售和运营当中,而小鹏将会面向普通消费者销售。
何小鹏提到该平台最终将以 toC 为主,A 级车需要非常巨大的量才能做好成本,他乐观地预估了销量:「销售目标保守一点我认为最少在 10 万/年以上,我的期望是远远高过这个数字。」
目前在 15 万元~ 20 万元价格区间,小鹏有 P5 和 G3i 两款车型在售,自然就带出了新问题:同处该价位的 MONA 如何共存?何小鹏很直接:「P5 和 MONA 是完全不同的区分种类。」
考虑到比亚迪 D1、理想 D1 Plus 还有一汽奔腾 NAT,不难想象滴滴会对空间和舒适性更占优势的 MPV 形态青睐有加。如果 MONA 项目是一辆 A 级规格的 MPV,那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第二层信息,则是小鹏汽车将进入 G3 和 P5 立项时都考虑过的 toB 市场,并提前锁定机会。
何小鹏认为他们会在 toC 和 toB 两个领域都取得成功,而这就不得不提到出行版的 MONA 的市场潜力和销售计划了,拿下网约车的 toB 市场是这款车当初在滴滴立项时的首要目标。
滴滴 2022 年报告显示,滴滴平台拥有 4.11 亿年活跃用户和 1900 万年活跃司机,对照截止到今年 4 月 30 日累计发放 540.6 万网约车驾驶员证数据,增长和置换的用车需求不可小觑。
交易公告中提到了小鹏和滴滴有 MONA 销售 10 万辆的对赌,小鹏汽车副董事长顾宏地解释这是基于在滴滴平台和生态内销售成绩定的协议,如果滴滴能达成 18 万辆销售将获更多奖励。
关于怎样在 2024 年又快又好地推出 MONA,小鹏表示将沿用滴滴原来的供应链体系,并加入扶摇架构相关体系。项目投入资源可控,并且可在小鹏已有生态上扩大产能来制造。
这也算是宣告了小鹏多品牌时代的开幕,并且第二品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有了与主品牌不一样的定位和产品平台。小鹏正在讨论基于 MONA 的第二款车,以及更多车的可能性。
从何小鹏发言中还可以发现,小鹏的多品牌希望抓住各自的定位和价格区间。
MONA 项目的第三层信息:小鹏将抓住获得 Robotaxi 运营经验和道路数据的入场券。
最早在 2011 年第三季度电话会议上,何小鹏对外释放了小鹏汽车将探索 Robotaxi 业务的信号。此时小鹏自动驾驶技术初露锋芒,在此之上打造 Robotaxi,似乎是顺水推舟的事。
但小鹏迟迟没有迈出太大步伐,一是小鹏汽车零售一度陷入增长困境无力发散,二是相关政策仍不到位直到 2023 年 4 月才拿到 G9 的广州测试牌照,三是需要平台化运营又是一笔投入。
与一家拥有庞大客户规模,同时在自动驾驶和平台运营方面颇有理解的伙伴合作,对于有心 Robotaxi 乏力大展拳脚的小鹏,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在中国,没有比滴滴更优质的合作伙伴。
双方都能从车辆运营中获得想要的自动驾驶和 Robotaxi 数据,并且都能省掉不必要的那部分开销,滴滴不用烦恼造车的数十亿元投入,小鹏也不必从零开始搭建平台开拓城市。
Robotaxi还会远吗?
对滴滴而言,Robotaxi 很可能是出行平台的终极答案。用自动驾驶和更加灵活的调度,去代替人类司机进行驾驶,控制了整体运营成本,也能对出行体验带去未曾有过的创新。
2023 滴滴自动驾驶开放日上,概念车 DiDi Neuron 表达了一些想法:全车有着灵活的模块化传感器配置,车内空间因取消驾驶位增加 50%,还设置了大屏用于乘客在路上娱乐和工作。
小鹏在 Robotaxi 上的算盘相当纯粹,用车队运营的数据,来帮助改善自动驾驶算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车主获取数据固然可行,但出行时长距离有限,且会困于固定线路缺乏多样性。
实际投入运营的车队恰好能应对所有问题,网约车动辄 200 ~ 300 公里、近 10 小时的日常行驶提供的数据量够大,不定的行驶路线也能丰富道路状况样本库,成本也比纯数据收集更低。
但在全世界范围内,Robotaxi 始终没有踏出关键一步,即让各国监管机构和消费者都能放心车队在全部道路行驶,而不是在固定的区域内,以有限路线和速度开「游园车」。
这是个两难矛盾,想要大规模投入运营就需要实现强大的自动驾驶技术,但是掌握更先进的自动驾驶又需要更多数据更多案例帮助训练。强如特斯拉,也只能把 Robotaxi 作为长期愿景。
小鹏和滴滴合作,则带来向着真正的 Robotaxi 迈出半步的可能:15 万级别能被广大网约车驾驶员接受,同时能进行有质量的数据收集,现有的 XNGP 能力已经可以缓解大量驾驶疲劳。
不管这苍天大树长成还需多少年岁,至少这一次先把树苗稳稳地种了下去。
原创文章,作者:白徵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ydao.com/18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