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造车」,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今天醒来,随意翻阅行业资讯,让我印象深刻的新闻有这么几条:华为澄清造车传闻、小米宣布不造车、小牛电动CEO表示暂无造车计划。这几个消息归结起来,共同点就两个字:「造车」。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个话题:现在「造车」,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话题开始前,先简单对现在造车的各家企业分一个类。

在智能汽车概念尚未深入人心,行业还在摸索,这是以特斯拉、蔚来们为代表的新势力诞生的契机;而最近几年,随着智能汽车这条路逐渐走通,传统汽车以自己为基,孵化新的品牌参与市场竞争,这便是新实力,比如:东风的岚图、上汽的智己等等;现在,科技公司也想参与到造车这个行当中,其中就包括百度、还有最近传的很盛的华为、小米,当然还有被笃定一定会造车的苹果;此外还有一种,从完全不相干的行业跨行过来造车,比如恒大。

总结一下其实就是四类:从零开始的新势力、传统车厂孵化的新实力、从其他行业跨过来造车的企业、拥有智能技术提供赋能的科技公司。

现在「造车」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现在,一讲到某某某可能会「造车」,大家都显得很兴奋,似乎,放在当下,这是一件要做就一定能做成的事情。

其实这种想法可以理解。毕竟,在新势力走出来之后,现在的大环境对于「造车」这件事已经非常宽容。从大的政策方面来看,发展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再加上「2030碳中和、2060碳达峰」的出现,在接下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将会迎来重大利好;此外,在经过这些年的市场教育,智能汽车的概念也深入人心,而且我们智能汽车产业链也基本形成;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们已经证明了这条路确实可以行得通,而且它们的市值也在节节攀高,甚至力压传统车企……这么看下来,似乎,「造车」也是一件符合大势,而且有巨大收益的事情。

但是,我还是想加个但是。君只见「造车」得到的成就,但是没看到其中的风险。

造车本就是一件重资产的事情,你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资金、人力物力进去,还需要弄懂其中的「know-how」。之前蔚来创始人李斌说过的「200亿只算是造车入门」,我想大家都还记得。

即便现在,可以与现在的汽车公司谈代工合作,但是其中依然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去推敲磨合,这里涉及到两方的利益拉锯。即便是新势力小鹏汽车,在最开始选择郑州海马汽车代工,但是后续还是自建工厂,毕竟,胳膊还是自己的好用。

而且,造车并不像造手机,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这是由行业本身特性决定。在前几天的财报上,在被问到如何看待百度、苹果、小米进军造车时,李想表示:「任何一个新的科技企业进入智能车领域,从组建团队到市场调研,从立项到正式研发,然后到实验、生产、工厂制造,再到交付市场,需要4年时间。」而在这四年间,其他车厂也在进步,后来者们会陷入被动。按照理想的说法,到2024年,理想会有大几十万的销量。

此外,不能忽略政策指引和市场方向的变动对造车带来的风险影响。比如,在前段时间(2月25日),上海推出了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实施计划,其中就提到,「自2023年起,对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不再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额度。消费者将燃油车置换新能源汽车并使用专用牌照的,允许继续保留原持有的燃油车额度。」

有意思的是,此前有消息称,原小牛电动创始人李一男正在杀入新能源汽车领域,造增程电动车,不知道这样的政策变化是否会对其创业项目产生影响。

想当初,理想是从微型车切入,按照李想的设想,等自己车出来的时候,政策应该会松口,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李想设想的那样进行。所以,微型车计划因此告吹。于是,理想启用了Plan B计划:增程电动SUV,于是才有了如今的理想。

所以,这些造车过程中的风险,你无法预料。

小结

总之,「造车」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天时地利人和都很关键。不过从现在来看,这个时间窗口已经快速消失,能够脱颖而出的没几个了。而且,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造车」,戴森汽车之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还能够进入造车的企业,一定有其独特优势。新势力们的从零到一,完全是自己用血泪趟出来的;而新实力从一开始就含着金汤匙出生,拥有雄厚的造车底子;出来造车的科技巨头诸如百度,在智能化领域有深厚技术积淀。再多说一句,拥有类似能力的苹果和华为一定会造车,至于何时,也只是时间问题。

我觉得,任何一家想要造车的企业都值得尊敬,无论成败与否,他们都在为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祝正在造车的各位and即将造车的各位,一帆风顺,一切顺利。

原创文章,作者:超级充电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ydao.com/942.html

(0)
超级充电站超级充电站
上一篇 2021年2月28日 13:54
下一篇 2021年3月1日 16:44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