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施德纳:保时捷研发主管眼中的未来

自诞生之日起,保时捷就积极参加各类赛车运动,下一场场胜利过后,最值得纪念的赛事又变成了经典车型之名。


从 Carrera 到 Targa 再到最新的 Dakar,每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皆是如此。对运动的向往,刻在了保时捷灵魂深处。
 


来到 2023 年,这家站稳独特生态位的车企,正深刻认识到电动化智能化的重要性,以及此番转变在中国来得有多凶猛。


与施德纳(Mr. Michael Steiner),这位主管研发的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的交谈中,能看到他们对自身延续 75 年的闪光点的自豪,也看到了保时捷想要抓住的未来。


一个以豪华跑车驾驶体验自傲,又带着诚意迎接新事物的保时捷,在眼前勾勒出来。


从过去到将来,皆为驾驶者而生

2023 上海车展涌现大量异邦面孔,他们在亲身了解遥远东方正经历怎样的汽车革命。

 


高涨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热情、武装到牙齿的智能化设计、激进得无以复加的自动驾驶研发……所有的一切,都在当今的欧洲难以预料,但又的的确确是全球汽车行业一致认可的道路。


那么未来的汽车,将变成无需人类介入、完全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变成以智能化程度论豪华的超大号电子产品吗?至少在一辆保时捷中,你依然可以找到较为纯粹的驾驶乐趣。


保时捷围绕驾驶者的需求来生产汽车,一直强调最精准的驾驶动态体验和驾驶乐趣,辅助驾驶也好娱乐系统也好,都是为辅助驾驶者更好地驾驶车辆。


就如施德纳所言,保时捷是一个打造驾驶者之车的品牌。
 


乘客怎么办?要知道,新款 Cayenne 车型、以及同样 SUV 形态的 Macan,都在保时捷全球扩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它们的使用场景很少会脱离乘客。


针对此类需求,保时捷亦给予乘客相应关怀:比如 Panamera 行政加长版提升的后排乘坐舒适度,再比如新款 Cayenne 加入的副驾显示屏,提供了信息显示和娱乐功能。


他做了个小小的预告,下一代的 Cayenne 纯电版会有诸如功能性、娱乐以及办公属性的更具体加强。保时捷对于这类车型,会真真切切去考虑后排空间和多人乘坐体验。
 


归根结底,保时捷跑车是为了享受驾驶而生。保时捷不愿在新领域落于人后,但终究是在服务驾驶乐趣,这不会随技术发展和潮流改变而转移。


施德纳这样总结:「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为驾驶者服务,其次是为乘客,但也不意味着我们会忽略乘客。」


保时捷的明天,少不了智能化


「从保时捷研发负责人的角度来说,中国新势力车型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许多车型令人兴奋,但并没有感到非常震惊。」
 


接着,施德纳对他涉及数款车的中国品牌车型试驾体验做了进一步解释:


即使过去几年未能亲眼见证,他也对中国车企在智慧互联和车载娱乐等方面的新技术投入有所认知,而目前展现出来的成果,还未超越他们的预期范围。


中国本土的高阶辅助驾驶系统,以及中国从业者在芯片到传感器再到上层软件的自主研发进展,也都是这位德国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有所耳闻的。


真正让他感受到震惊的是「中国速度」,他很佩服中国市场创新发展之快速,来自中国的产品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超车,令人印象深刻。
 


当我追问他,体验过中国车型并亲身参与 2023 上海车展后,是否认为会有一家中国车企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来到与保时捷接近的位置上?这位德国人给出了值得仔细品味的答复。


「我们不会去说哪个品牌与我们有直接竞争关系,其实我也怀疑是否中国有主机厂真的把保时捷作为目标。我们一直面向的是相对小众的细分市场,是一个打造驾驶者之车的品牌,我们并没有在这里看到其他品牌,与我们在完全相同的细分市场中直接竞争。」


保时捷品牌的独特性,多少让他在感受中国汽车发展后,仍能保留一份庆幸与傲气。施德纳还表示,他非常尊重中国品牌目前所拥有的这些技术水平。
 


施德纳分享了他关于软件的看法:「对未来的车辆来说,软件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更多的功能会通过软件来实现和赋予车辆。换句话说,软件会决定未来的车到底能走到什么样的程度,这对整个行业的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


行动从多听中国声音开始


保时捷产品研发的决策者显然意识到了软件的重要性,但我们也都知道,只有「大脑」感知改变而「身体」无法及时响应,仍将会迎来痛苦的慢性死亡。


值得乐观看待的是,从最特别也最重要的中国市场开始,保时捷正在落实行动。


与 Taycan 一样,新款 Cayenne 也可选配副驾驶侧显示屏,并且有防窥贴膜这样的驾乘细微思考。
 


延续主流中控功能的同时,这块屏还能联网播放哔哩哔哩平台视频,可见保时捷正在尝试推进本地化体验,与更多供应商合作来整合能力。


坦言从硬件制造商到软件、硬件整合的角色转变,以及过渡阶段存在一定困难后,施德纳向未来的车主给出愿景:到了电动版 Macan 及后续车型,保时捷的电气架构以及软件都会比以前更先进。


他认为,以传统硬件为导向的主机厂,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来向着以软件为导向的现代架构转变,而正处于转变中的保时捷已经完成了不少工作。
 


一个有趣的信息点是,大众、奥迪、宝马都在本次车展期间强调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并重点展示了在华加大生产投入、扩充研发队伍的行动。稳住在华销售表现,对他们很关键。


就如施德纳所言,中国既是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也有着最年轻的用户群和相当高比例的女性车主。保时捷或许有必要针对这些不一般的客群,扩大中国研发规模并下放更多权力。


在车型设计等领域,保时捷希望保持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施德纳说,「全球统一的外观设计和标准对保时捷来说很重要,我们不会为不同的市场做各不相同的设计,所以在类似的领域我们并不会让中国的研发分支过多干涉。」
 


与之对应的,中国团队将协助总部了解客户需求,以便他们在打造一辆纯正的保时捷车型的同时,也能尽可能照顾到中国车主需求。


中国团队的工作还包括观察市场变化、跟进本地化的技术方案等,未来的中国车型地图导航、车载娱乐、辅助驾驶也将由他们最终执行。
 


「总的来说,车辆外观的展现、部件的展现等等并不属于保时捷研发中国分支的工作范畴,但目前他们可以针对显示屏,车机互动,信息娱乐系统等等方面进行开发工作,并且拥有着很高的自由度。」


施德纳这样描述保时捷中国研发团队的现状。


电动路上,保时捷仍是保时捷


电动化浪潮一度让我们好奇,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结构……构成运动属性的种种关键失去原有地位后,保时捷又将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特? 
 


施德纳似乎并不为此着急。


他说,「我认为哪怕是在新能源时代或者电动车时代,作为保时捷来说,底盘、传动系统、制动、加速、转向等等,依然同等重要,同等精确,甚至可能比在燃油车时代还要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他看来,电气化其实带来了很多新的领域和机会。对于优秀的工程师来说,技术突破的可能性和探索的空间反而会更大,因此保时捷能够做得更好。


保时捷在电动技术上已经有不少行动和收获:在德国成立合资企业 Cellforce,研发能量密度更高、体积更小、充放电性能更优的高端电池;计划直接使用不会导电的油液对电芯进行冷却,提升安全性降低隐患。
 


在纯电版第四代 Cayenne 上,显然会集中呈现最新的保时捷电动技术。这三大方向值得我们期待:1、逆变器、电机运行能效;2、在不增加整车重量的前提下,提升续航表现;3、更快速的超级充电。


纯电版问世也不代表着燃油版的终结,施德纳强调,「哪怕是纯电 Cayenne 上市后,内燃机及插电式混合动力的 Cayenne 车型也不会停止生产。」
 


只要市场有需求,保时捷就将继续保留不同动力类型的 Cayenne 产品线。


未来已近,保时捷做好全面准备 


本届上海车展期间,理想、小鹏、华为的领头人们无一不提到了「2025 年」。在他们眼中,电动化、智能化汽车日新月异,整个行业会在两年后便迎来关键转折点。


2025 年之前,汽车往往是相对纯粹的机械造物,更多地由化石能源驱动;2025 年之后,汽车更可能具备智能化和第二家庭空间等属性,电能会是更主要的动力来源。


施德纳分享了他个人角度的看法:「我认为中国正在引领汽车市场由内燃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的转变。同时,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谨慎来说我认为 2025 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在行业观察到转折点到来的同时,一种论调在互联网悄然蔓延,隐约收获了相当多的认同。


该论调声称:伴随着中国汽车产品力飞速提升,电动化智能化给用车体验带来的颠覆,意识落后、行动缓慢的车企将因此被市场淘汰。于是世界汽车行业的重心发生转移,来自中美的新玩家们积极上进抓住机会,成为新时代主宰。


这位德国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分享,值得我们为上面的观点进行更多思考。


「如果从全球市场来看,哪一年将会成为转折点?其实这很难讲,因为还是要取决不同区域市场的发展程度,法规的变化、消费者的期待值等等。中国的发展速度快,所以这个时间点到来得会比较早,南美、非洲等其他地区的转折点可能会需要更久的时间。」


保时捷已经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电气化战略目标,到 2030 年,新售出车辆中会有 80% 是纯电车型。他表示,作为保时捷,2030 年纯电占比 80% 这一目标已经体现了品牌的远见和愿景。
 


采访的最后,施德纳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保时捷对于未来的自信:「如果到那时,中国市场的电动比例会更高,那当然更好,因为我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专注最为骄傲的驾控能力,不忘随时代拥抱电气与智能,一个保时捷式的未来豪华跑车图景,正在变得愈发清晰。
 

原创文章,作者:白徵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ydao.com/15299.html

(0)
白徵明白徵明编辑
上一篇 2023年4月26日 12:43
下一篇 2023年4月27日 11:29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